小聲不一定柔,大聲不一定強,是不變的原則。
樂曲演唱演奏時音量呈現強弱的程度稱為力度。力度變化包括橫向的變化和縱向各個聲部結合時的平衡和主次的區分,力度變化對樂曲表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外在空間環境會影響鼓手本身的力度強弱,場地不大的空間,會被要求輕打鼓點,要鼓手打小聲一點反而是一種挑戰,久而久之就會往細膩打法的方向走,一般爵士音樂打法就要細緻。到了大的室內或是戶外空間,音樂一出來就常常聽不到自己鼓的聲音,打鼓力度一定要更大些才能應付。所以鼓手打鼓的力度必須全方位,才能 夠應付處理各種場面。
外在空間環境會影響鼓手本身的力度強弱,場地不大的空間,會被要求輕打鼓點,要鼓手打小聲一點反而是一種挑戰,久而久之就會往細膩打法的方向走,一般爵士音樂打法就要細緻。到了大的室內或是戶外空間,音樂一出來就常常聽不到自己鼓的聲音,打鼓力度一定要更大些才能應付。所以鼓手打鼓的力度必須全方位,才能 夠應付處理各種場面。
爵士鼓演奏者都必須訓練自己的力度範圍(Dynamic Range),還有包括打擊樂手,平常特別要訓練自己打得更大聲(廣度深度要夠),也要訓練自己打得可以很小聲但是細節必須清晰(猶如蚊子輕聲尖叫)。能夠演奏極大和極小的音量程度反映了基礎打擊的練習量,還有對大小塊不同肌肉的控制練習量。
一.力度控制練習:
鼓棒離開鼓皮5cm、15cm以及50cm打擊鼓面,所發出不同的強、中、弱音量,不完全以力量大小,來控制打擊的音量大小。
練習打擊力度的擴張是絕對必要的,當然是為了增加音樂的張力與強度(音樂線條),但是會眾所聽到的鼓聲,與自己認為做到的會有很大的落差。
比如:以為Tom Tom打得很出力,而會眾聽起來卻是力道不足;自以為大鼓踏得力道不足,會眾卻在想為什麼大鼓踏得這麼用力。
三角鐵輕聲一敲就傳遍整個大空間,自己還使勁猛擊。
鼓手的技術也很重要,空間越小越要精準的控制。但一味的要求鼓手「打輕一點、打小聲一點」有時也會妨礙鼓手的表現。
對於國內的許多教會會堂而言,常常空間並不是很大,而若是使用傳統套鼓,在音量的方面就很難控制。有許多方法可以讓傳統鼓的音量減低,例如在股內側放吸音海綿、毯子等等。不過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是想辦法購置電子鼓。
二.小空間的處理:
從硬體的角度來談:
在套鼓四周架上透明的壓克力板(寬60cm 高度160~200cm)分成6~8塊,每壓克力板以鉸鍊結合而成,或是放一塊很像屏風的板子,以不擋住鼓手的視線為原則,另外壓克力板裡面空間還是要加 一個監聽喇叭(Monitor)。但是鼓手在裡面會被反彈的鼓聲轟得受不了,可以在空間裡面加吸音棉來改善。
如果是為了避免音量太爆烈, 只好在鼓皮加上弱音環,在爵士鼓內塞吸音綿是非不得已最後的選則。
從人為因素的角度來看:
請直接約束鼓手擊鼓的音量與力道。
甚至將鼓棒更換為較輕巧的鼓棒,束棒,或是鼓刷。
如果鼓距離前排會眾非常近的話,敲擊鈸(Crash)時最好以鼓棒的前端輕輕觸碰即可。因為鈸音本身就是屬於比較尖銳的音質,如果直接重擊鈸的話,恐怕會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甚至破壞之前努力營造的氣氛。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