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樂團」是指由一群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 在管樂團的定義當中,可以由二個字的字源來探討,一是BAND,一是WIND。BAND一詞,原 意是指一群人一起演奏樂器,之後引伸為廣泛的義意,即泛指各類型器樂隊(團)之意; 就狹義而言,通常是指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所組成的合奏團體。而WIND一詞,原意指的是 風或是呼吸,然而管樂器的吹奏,就是靠呼吸的氣流通過樂器而發出聲音,因此,WIND一 詞也引伸為管樂器的總稱,就複數而言,則是泛指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由此看來,BAND 和WINDS都可以指稱是一群管樂器的演奏者之意。因此,只要是由管樂器(包含其家族樂 器)為主體,且與打擊樂器所組成任何形式的器樂團體,都可以稱做管樂團。         
       
管樂團的歷史發展     
管樂團的由來是從以前的軍樂隊演變而來。軍樂的產生,顧名思意一定和軍事用途有著很大的關係,如發送信號、鼓舞士氣、供 軍隊行進間使用等等。管樂器宏大的聲響及穿透力,便是在戰場上使用樂器的不二選擇。
 
軍樂隊較規模的發展,應是從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48)開始。在此之前,歐洲的軍力都是臨時招募而來,戰後即解散。此時形成常備軍隊後,要訓練士兵 依照一致的步伐、節奏集體行走,因而產生了進行曲(march),軍樂也成為軍隊中發展的重點。
 
在十八世紀軍樂隊的演奏曲子還是以進行曲為主,大部分是由樂隊指揮譜寫,小部份由其他作曲家譜寫,如F. J. Haydn(1732-1809)在第一次拜訪倫敦時,便譜寫了幾首的軍隊進行曲。在十八世紀還有一個對歐洲軍樂有重大影響的地方,即是土耳其音樂(Turkish Music)的傳入。因為土耳其音樂中豐富的打擊樂器,影響到了軍樂隊中打擊樂的發展,使軍樂中不再只有單調的小鼓,更加入其它的打擊樂器,如大鼓、三角鐵、鈸及鈴鼓。
 
在十九世紀中已有完整的軍樂隊編制,而軍樂隊的音樂表現力隨之提升許多,演出曲目方面當然更為精進,不再只是演奏進行曲,因此開始以改編管絃樂作品為主,如歌劇的序曲或曲選。

管樂器在十七、十八世紀間不斷的演進,但是到了十九世紀才漸漸受到正統音樂家的重視,並且開始寫作音樂給軍樂隊。在此期間,管樂器也有著許多的改革及創新,在音色、音準及靈敏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現,如此一來,使得管樂器在演奏水準上大有進步。如此一來,軍樂便漸漸脫離了原來的功能,不再只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開始在傳統音樂的殿堂上有了一席之地。
      
二十世紀後的發展       
1900年之後,軍樂隊已有一套完整的編制及及訓練方式。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軍樂音樂學院,如英國皇家軍樂學校(Royal Military School of Music),來養成軍中的音樂人才。軍樂隊從二十世紀之後所發揮的功能已完全和一開始的原則大不相同,二十世紀後的軍樂隊的功用,除了國家慶典的演奏之外,就是勞軍及平時在各地方舉辦音樂會以親近民眾。此時的軍樂隊演出形式,也開始由戶外進入了室內,因此,為了音響效果上,便加入了低音大提琴來調和音響。作曲家也開始為這樣的「室內音樂會形式的軍樂隊」寫作曲子,如G. Holst(1874-1934)兩首給軍樂隊的組曲(First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Eb;1909及Second Suite for Military Band in F;1911)、Vaughan Williams的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1923)及雄壯觸技曲(Toccata Marziale; 1924)等作品,還有其他的作曲家如 I. Stravinsky(1882-1971)、D. Milhaud (1892-1974)、P. Hindemith(1895-1963)、D. Shostakovich(1906-75)等也創作了許多軍樂音樂,這些作曲家的軍樂作品,便帶領了軍樂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emy Hsiang 的頭像
    Jeremy Hsiang

    婚姻幸福 Jeremy Hsiang之家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