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管樂呼吸法中循環換氣理論與技法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得這項應用研究逐步上升為音樂高科技研究,成為熱門話題,並且出現了“迴圈換氣”的浪潮,眾說 紛紜,各持己見。然而,在長笛上使用這項技術的時間並不長,迄今,能夠靈活掌握和運用這種技法的人為數不多,其他管樂器也不常見。

聆聽長笛音樂會卻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演奏者在處理音樂分句、分段、大連線和華彩長句時,經常出現縫隙間隔和不應有的休止,造成分割樂句,影響音樂形 象,達不到理想的藝術效果,平添幾分粗糙。往往由於頻繁換氣造成技術動作變形,神經緊張失控。因此,氣息短幾乎是所有管樂器演奏的一大障礙。每當此時,專 家們必然針對性地提出迴圈換氣技法來。

其實,迴圈換氣技法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古埃及和古希臘吹奏奧洛斯(Aulos)的笛手,中 國古代的嗩呐、竹笛以及馬來西亞早期Scrunai管的演奏者也都採用這種技法。在歐洲,從巴羅克時期以後,長笛受到亨德爾、巴赫、莫札特、貝多芬等音樂 大師們的格外青睞,創作了數量眾多的作品,都對呼吸與分句的要求特別嚴格。捷克長笛家安托寧·馬赫(AntoninMach)在本世紀50年代末掌握了此 項技法,能夠一口氣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亞長笛教師茲德尼克·布魯德漢斯(ZdenekBruderhans)能夠運用這種技法 熟練地演奏《野蜂飛舞》和帕格尼尼的《無窮動》,他能把旋律中幾千個音符全都不間斷地吹奏下來。布魯德漢斯認為迴圈換氣技法的發展和有選擇的應用“是大有 前途的”。顧名思義,“有選擇”就是勿濫用。

使用循環換氣技法可以獲得演奏所需要的大量氣息,在具有焦點集中、聲音好氣息通的前提 下,使用這種技法吹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長句可以做到吐連迅速、高低分明、交替明確地發音,使聲音乾淨、集中、明亮、清晰,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顆粒性; 吹奏速度較慢的非連音、斷音長句可以獲得厚實豐滿而集中的聲音;吹奏時值較短、連續幾十小節的斷音可以使短斷音的發音既清晰分明,又具有內在連續性。同 時,掌握這種技法對於促進辯證思維,克服生理、心理、物理等方面的緊張是很有好處的。

循環換氣原理是雙腔隔離轉移理論在口腔、鼻 腔進行氣息隔離轉移的應用。雙腔隔離轉移理論借鑒於物理學,它和潛水艇雙艙隔離轉移理論一脈相承,異曲同工。科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兩個或多個空間隔離轉 移實驗,確立雙艙隔離轉移理論,並且結合水銀汞柱加減壓試驗後應用於潛水艇製造,能夠使潛水夫在海底順利出入而艙內卻滴水不進。迴圈換氣的理論根據就在於 此。在吸氣的瞬間,經過口腔、鼻腔的隔離轉移,將一小部分氣息轉向口中維持演奏,並連接好下一次呼氣,使口腔始終有氣向外吹,進行不間斷地演奏。不過口 腔、鼻腔雖小,進行氣息的隔離轉移卻要比進行潛水夫的隔離轉移複雜得多、困難得多。

長笛藝術所產生的無窮魅力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聲音美。要獲得美的聲音,必須充分運用良好的發音手段。其中以氣息與口型的配合為主,以運指為輔。在氣息與口型相互配合時,氣息則又 起到至關重要的聲音支撐和延時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氣息是不可能發聲的,氣息獲得要靠演奏者主動呼吸。我們說胸式、腹式和聯合式呼吸法是長笛氣息來源的主 要方面,但不能片面地認為是唯一的方面,由於發聲的多變性、呼吸動作的多變性,除使用以上三種呼吸法獲得氣息外,還需要調動口腔、鼻腔的空間和功能動作進 行淺表交替和氣息連接加以補充,循環換氣技法就是這種補充氣息的最好辦法。淺表交替是指口腔、鼻腔之間進行隔離轉移的瞬間交替;氣息連接是指口中餘氣與吸 入氣息呼出口腔的瞬間連接。淺表交替和氣息連接是雙腔隔離轉移理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准同步進行的兩種運動形式。兩者之間始終處在辯證統一之中,它 們彼此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繫。

口通食管,由會厭控制口腔通道口;鼻通氣管,由軟齶控制鼻腔通道口。單就氣息而言,呼吸形態有三種 形式,我們任意做幾次呼吸小實驗便會立即準確地感受到。第一種形式是鼻腔出入,打開軟齶,關閉會厭,氣息由鼻腔自由呼吸;第二種形式是口腔出入,打開會 厭,關閉軟齶,氣息改由口腔自由呼吸;第三種形式是同時出入,同時打開軟齶與會厭,氣息由口、鼻同時呼吸。不論使用哪一種形式,呼與吸都只能是先後進行和 輪流交叉的兩個反向動作,既不能同時進行,也不能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而永遠都是吸一口氣吹幾小節,再吸一口氣吹幾小節。人不能自身造氣,要演奏就得先從 空氣中吸氣,而且吸氣多吹得長,吸氣少吹得短,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作曲家總希望長笛演奏能夠象小提琴拉長弓一樣儘量吹得長,有時甚至三、五十小節沒有 一處停頓。演奏者只好設法在附點後面、小節線處,甚至不惜以犧牲一、兩個音符為代價強行換氣。小提琴尚且需要換弓,何況長笛乎?呼吸還有生存意義,演奏呼 吸既要維繫生命又要進行演奏,要想三、五十小節不換氣、不停頓幾乎是辦不到的。而使用循環換氣就能兩利兼收,不但能夠吸氣供氧,而且能夠保持長時間不停的 演奏。

使用循環換氣技法,能夠使呼與吸的反向動作不論重複多少次,口中都有氣向外吹。關鍵是如何進行氣息的雙腔隔離轉移,換言之,就是如何進行淺表交替和氣息連接。

要想學會循環換氣技法,必須做到以下八點:1、必須先將口型發展好、固定好。2、必須學會在幾分之一秒時間內吸氣。3、必須學會“盜”氣。4、必須學會 口腔變更氣流的方法和同步吸吹的方法。5、必須消除淺表交替和氣息連接的痕跡。6、必須學會一種迴圈控制法(喉咽控制法、兩腮控制法、聯合控制法)。7、 必須學會每迴圈一次就多吸一點氣息。8、必須做到迴圈換氣與運指互不干擾。

有人反對使用兩腮鼓氣、收縮來控制氣息的方法,認為鼓 腮的方法只能在哨片管樂器上使用,其實不然。正像曾經有人堅決反對過胸式呼吸法一樣,當親眼目睹了捷克長笛家鮑萊克在上海音樂學院完全使用胸式呼吸法教授 專家班學生的情景時立刻改變了態度。鮑萊克不反對別人,別人為什麼要反抗他呢?對於鼓腮的爭論同樣也是如此。一般說,應當有三種迴圈控制法,即“喉咽控制 法、兩腮控制法和喉咽、兩腮聯合控制法。或許還會有別的方法,都應當允許創造、允許存在。三種控制法總比一種控制法要好得多,而且聯合控制法不論從理論上 還是從實踐上其空間之大、積蓄氣息之多、調整幅度之廣、隔離轉移之靈活都不容置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emy Hsiang 的頭像
    Jeremy Hsiang

    婚姻幸福 Jeremy Hsiang之家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