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本上,管樂曲的級數是以曲子中節奏的變化和音域來區隔的。主要仍是以小號、豎笛的整體難易度做為最優先的考量。不過,它沒有定級數的一個標準。ㄧ般而言,都是以套譜的出版社和作曲者去定出這樣的級數。
以賦格這個專業網站來說,它販售各種等級的管樂曲,若用搜尋做分類,大概是從ㄧ級到七級。數字愈高,代表曲子愈難。有的出版社也會出現一級半、二級半這樣的級數。級數多半是參考用,但對於學生管樂團而言,仍具有某種程度的參考意義。
結論大概是:有些樂譜出版公司會為自已的作品定級數,而有些曲子的級數其實是某些人用自已標準下去定的。這裡的某些人可能是原作曲者,也可能是後來曲子的編曲者。
Grade1:剛接觸管樂的人使用
Grade2:教本練的差不多的人使用
Grade3:基礎已經打穩的人使用
Grade4: 2 ~ 3 年學習管樂的人使用
Grade5 & 其他更高級數:學習已有 3 年以上的人或職業團
目前高中以下的學生管樂團使用的套譜,比較常看到的作曲者像是 James Swearingen、David Shaffer、James Barnes、Ed Huckeby 等。另外,像 Jan Van der Roost、James Curnow、Robert W. Smith、Jacob de Haan、Alfred Reed 等作曲家應該也都不太陌生。
對於曲子的難度,我想補充一些個人的看法。近些年,很多學生管樂團的整體程度都有提升的現象。當然,提升的不光是團員個人的吹奏技巧,包括在管樂的師資、合奏的觀念、管樂教材的引進等,都比以前要好上許多。這點我覺得要歸功於各校的管樂指導老師,他們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這些學生管樂團上。從這方面來看,他們是值得稱許的。
當然,一個管樂團的好壞,仍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動。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學校對於管樂其實是相當有熱誠的。像是樂器的進購、管樂套譜的來源、選擇都變得比較多元化。大多數的學校管樂團在各項資源的取得上都比以前要容易許多。
但我所看到是許多學生管樂團越級挑戰較高難度的曲子,這情形讓我有些憂心。聽到許多學生管樂團的成員私下稱的芭樂曲,像是 Robert W. Smith 的 Song of Sailor and Sea (水手與海洋之歌) 、Alfred Reed 的 El Camino Real (王者之道) 、James L. Hosay 的 And The Multitude With One Voice Spoke (萬眾一聲) 、Robert Jager 的 Sinfonia Nobilissima (高雅序曲) 等。說真的,這些學生管樂團演奏會曲目單上常出現的曲子,其實都有它一定的難度。可是台灣的學生管樂團還是很喜歡用。看到曲目單的時候,我還真以為台灣的學生管樂團進步之神速,這麼快就都可以挑戰這些難度不低的曲子。可是整場演奏會一聽下來,我只能說這對學生管樂團來說,負擔還是太重了些。
我可以理解部分管樂團的心態,主要是要找些曲子來撐場面,以襯托樂團的程度。我這麼說好了,假設整個團的程度只能吹 4 級的譜,那麼挑選的曲子了不起只能到 4 級半,否則對團員來說將是沉重的負荷。
不見得難的曲子才好聽。ㄧ昧地讓團員練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曲子,不僅會讓他們失去信心,也很難達到管樂合奏的效果。管樂的學習應該是紮紮實實的,先從基本的管樂合奏教材練起;再來一級、二級的管樂曲;之後再慢慢增加曲子的難度。逐步演進的結果,讓團員們在個別的樂器技巧上變得更成熟;視譜的速度掌握得更好;合奏的觀念更確實、完善。
選曲是門艱深的學問,選擇適合樂團的曲子更是不容易啊!
以賦格這個專業網站來說,它販售各種等級的管樂曲,若用搜尋做分類,大概是從ㄧ級到七級。數字愈高,代表曲子愈難。有的出版社也會出現一級半、二級半這樣的級數。級數多半是參考用,但對於學生管樂團而言,仍具有某種程度的參考意義。
結論大概是:有些樂譜出版公司會為自已的作品定級數,而有些曲子的級數其實是某些人用自已標準下去定的。這裡的某些人可能是原作曲者,也可能是後來曲子的編曲者。
Grade1:剛接觸管樂的人使用
Grade2:教本練的差不多的人使用
Grade3:基礎已經打穩的人使用
Grade4: 2 ~ 3 年學習管樂的人使用
Grade5 & 其他更高級數:學習已有 3 年以上的人或職業團
目前高中以下的學生管樂團使用的套譜,比較常看到的作曲者像是 James Swearingen、David Shaffer、James Barnes、Ed Huckeby 等。另外,像 Jan Van der Roost、James Curnow、Robert W. Smith、Jacob de Haan、Alfred Reed 等作曲家應該也都不太陌生。
對於曲子的難度,我想補充一些個人的看法。近些年,很多學生管樂團的整體程度都有提升的現象。當然,提升的不光是團員個人的吹奏技巧,包括在管樂的師資、合奏的觀念、管樂教材的引進等,都比以前要好上許多。這點我覺得要歸功於各校的管樂指導老師,他們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在這些學生管樂團上。從這方面來看,他們是值得稱許的。
當然,一個管樂團的好壞,仍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和推動。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學校對於管樂其實是相當有熱誠的。像是樂器的進購、管樂套譜的來源、選擇都變得比較多元化。大多數的學校管樂團在各項資源的取得上都比以前要容易許多。
但我所看到是許多學生管樂團越級挑戰較高難度的曲子,這情形讓我有些憂心。聽到許多學生管樂團的成員私下稱的芭樂曲,像是 Robert W. Smith 的 Song of Sailor and Sea (水手與海洋之歌) 、Alfred Reed 的 El Camino Real (王者之道) 、James L. Hosay 的 And The Multitude With One Voice Spoke (萬眾一聲) 、Robert Jager 的 Sinfonia Nobilissima (高雅序曲) 等。說真的,這些學生管樂團演奏會曲目單上常出現的曲子,其實都有它一定的難度。可是台灣的學生管樂團還是很喜歡用。看到曲目單的時候,我還真以為台灣的學生管樂團進步之神速,這麼快就都可以挑戰這些難度不低的曲子。可是整場演奏會一聽下來,我只能說這對學生管樂團來說,負擔還是太重了些。
我可以理解部分管樂團的心態,主要是要找些曲子來撐場面,以襯托樂團的程度。我這麼說好了,假設整個團的程度只能吹 4 級的譜,那麼挑選的曲子了不起只能到 4 級半,否則對團員來說將是沉重的負荷。
不見得難的曲子才好聽。ㄧ昧地讓團員練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曲子,不僅會讓他們失去信心,也很難達到管樂合奏的效果。管樂的學習應該是紮紮實實的,先從基本的管樂合奏教材練起;再來一級、二級的管樂曲;之後再慢慢增加曲子的難度。逐步演進的結果,讓團員們在個別的樂器技巧上變得更成熟;視譜的速度掌握得更好;合奏的觀念更確實、完善。
選曲是門艱深的學問,選擇適合樂團的曲子更是不容易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