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部分人都太過於注重分鏡,而忘記了戲劇最基本的元素:『戲!』;該如何讓演員活化在你所找到的場景裡呢?。先從劇本談起。劇本是修出來的!編劇寫好劇本後,最好導演能再修飾一遍,把它變為自己的東西...之後找到場景後再因著場景的特性修飾一遍…之後再確定好演員之後再依照演員特性修飾一遍...總之,先別急著分鏡...
一般閱讀劇本的時候,腦子都會浮現許許多多的畫面...這些理想中的畫面,得先記下來,因為多半是最直接能感動人的,但千萬別被這些畫面給限死住...因為多數時候:所找到的場景無法配合、攝影機的空間位置沒有、演員的表演不能如你所意、經費......
找到場景後,先思考演員在此空間的表演及走位,及隨著週邊的空間或現成的道具來改戲。最重要的是每個場景在大環境中的配置關係。一定要先把演員表演時的動線確定後才能思想到分鏡。
另外想再和大家討論一些較特殊的分鏡...
a. 加強衝突性的分鏡。(以打亂觀眾的呼吸為目的)
如此的場面最好使用兩種相反的鏡頭相結合效果最佳。遠景跳特寫、特寫跳遠景、一百八十度大反跳、慢動作接快動作、快動作接慢動作,大聲音接大聲音...舉個我曾經分鏡的例子:一名幹員和一名人犯在審問間裡對桌而坐,突然人犯抓過幹員的手,舉起手中的香煙用力戳過幹員的手掌...1)近景,幹員拉背。機自前景拉背的幹員背部緩緩橫移,看見犯人邊抽煙邊面露微笑地看著幹員,機保持緩緩移動,突然犯人站起往幹員伸手。...2)特寫。機跟犯人手去拉過幹員的手...3)特寫。機跟幹員臉部驚嚇的表情。...4)俯瞰遠景。幹員的手被犯人拉到桌前,犯人拿著香菸的另一隻手高高舉起,用力往幹員的手背插下。...5)仰角大特寫。幹員的手掌被香菸插過,冒出還在燃燒的火紅煙頭。
再舉一個例子:霧氣凝重的森林裡,一把刀揮砍下一顆人頭。...1)特寫。一把刀揮過凝重的霧氣出鏡,只見被刀牽動的霧氣還不斷的翻騰著,一直翻騰,鏡頭停留一直到整個霧氣又恢復到完全靜止。(約五秒)...2)特寫。正面,一把刀快速地切下人頭。
b.醞釀氣氛的升降鏡頭。(讓觀眾忘記呼吸甚至不自覺地移動身體)
許多學院派的學者大多認為,只要是出現大升降鏡頭,或是長長的軌道鏡頭,就是導演故事講不下去了…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說法...如同我一直強調的以戲為主來作設計,如果戲劇進行到此,以一個大升降來做橋段會增加戲劇效果,甚至有可能觀眾在多年以後提到這部片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鏡頭的話,那豈不劃得來(大升降很貴的)。總之大升降鏡頭設計得當,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若設計不當,鏡頭就會像遊魂一樣。關於此點無法舉例,請多租一些片子回家研究。
c.配合場面調度的運動鏡頭。(配合觀眾的呼吸)
目前我見過最成功的例子是影集「諾曼地大登陸」。相信導演和攝影師一定花了許多的時間在溝通,這也給我們一個重要觀念,拍戲時導演和攝影師一定要從兩個人溝通成為一個人,如此鏡頭和演員才能合而為一。一般短短幾十秒的群戲當中,經常會有數個主題角色出現,運動鏡頭的功能就是以單個鏡頭的移動對位來將每個主體串聯起來。舉一個例子:一群學生正集合要去畢業旅行,學生們一群群地聊天玩耍......◎鏡頭由班代拿著一疊行程表邊走邊喊著開始。機跟班長走到一群主角學生身邊發著行程表邊交代,交代完後往背景離開。隨即機跟主角群裡的某個學生回頭揮手跑向一位剛被高級轎車送來的富家學生,機跟兩人邊走邊聊,此時班長又入鏡將行程表交給那富家學生,兩人出鏡,機停在班代身上,老師前景入鏡:「上車了!」隨即出鏡,背景的班長馬上跟著喊:「上車了!上車了!」許多學生經過班長的前景或背景,機跟其中一組經過班長前面的人上大巴士車,機只搖跟不上車,直到所跟的某一人做到靠窗邊的位置後,打開暗沉的車窗,聽見車外一名同學的喊叫,便伸手去接過車外那同學的包包,機順著包包的入鏡動線又跟到那名車外的同學跑步要上車,上車前向站在車門前發行程表的班長拿了一張行程表出鏡,機最後停在車門前發行程表的班長那張無奈的臉上......我寫的有點頭昏,希望大家看得懂!...總之要設計這種鏡頭時最好先把場面動線搞得一清二楚後再設計機器位置,否則很累。
d.手拿鏡頭。(讓觀眾呼吸緊促)
當要製造一種浮動不安,隨時可能會有危機的時候,用此種手拿效果最佳。但我認為最好不要太過刻意搖晃,否則讓觀眾頭暈,卻只會得到反效果。
另外一提的是,我曾經看過某些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手拿機拍攝,不但所說得那種浮動不安的效果有了,更產生了另外一種分鏡風格。他們的做法是...不分鏡。以場次為主,先找出此場的主角,然後鏡頭跟著此位主角的動線手拿移動,甚至細微道偶爾跟到主角的手部動作特寫。這是一種像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手拿機一下跟到遠景、一下中鏡、一下又是近景、特寫,完全考驗攝影師對戲劇的敏感度和技巧。當鏡頭OK,檢查畫面時,再決定要多補拍那些他人的反應鏡頭。簡單乾淨,又有張力。很高檔的技巧。但如果攝影師不夠強的時候別試...很容易吵架。
總之,我的結論是:「戲劇」控制觀眾的情緒。「分鏡」控制觀眾的呼吸。
一般閱讀劇本的時候,腦子都會浮現許許多多的畫面...這些理想中的畫面,得先記下來,因為多半是最直接能感動人的,但千萬別被這些畫面給限死住...因為多數時候:所找到的場景無法配合、攝影機的空間位置沒有、演員的表演不能如你所意、經費......
找到場景後,先思考演員在此空間的表演及走位,及隨著週邊的空間或現成的道具來改戲。最重要的是每個場景在大環境中的配置關係。一定要先把演員表演時的動線確定後才能思想到分鏡。
另外想再和大家討論一些較特殊的分鏡...
a. 加強衝突性的分鏡。(以打亂觀眾的呼吸為目的)
如此的場面最好使用兩種相反的鏡頭相結合效果最佳。遠景跳特寫、特寫跳遠景、一百八十度大反跳、慢動作接快動作、快動作接慢動作,大聲音接大聲音...舉個我曾經分鏡的例子:一名幹員和一名人犯在審問間裡對桌而坐,突然人犯抓過幹員的手,舉起手中的香煙用力戳過幹員的手掌...1)近景,幹員拉背。機自前景拉背的幹員背部緩緩橫移,看見犯人邊抽煙邊面露微笑地看著幹員,機保持緩緩移動,突然犯人站起往幹員伸手。...2)特寫。機跟犯人手去拉過幹員的手...3)特寫。機跟幹員臉部驚嚇的表情。...4)俯瞰遠景。幹員的手被犯人拉到桌前,犯人拿著香菸的另一隻手高高舉起,用力往幹員的手背插下。...5)仰角大特寫。幹員的手掌被香菸插過,冒出還在燃燒的火紅煙頭。
再舉一個例子:霧氣凝重的森林裡,一把刀揮砍下一顆人頭。...1)特寫。一把刀揮過凝重的霧氣出鏡,只見被刀牽動的霧氣還不斷的翻騰著,一直翻騰,鏡頭停留一直到整個霧氣又恢復到完全靜止。(約五秒)...2)特寫。正面,一把刀快速地切下人頭。
b.醞釀氣氛的升降鏡頭。(讓觀眾忘記呼吸甚至不自覺地移動身體)
許多學院派的學者大多認為,只要是出現大升降鏡頭,或是長長的軌道鏡頭,就是導演故事講不下去了…這是非常莫名其妙的說法...如同我一直強調的以戲為主來作設計,如果戲劇進行到此,以一個大升降來做橋段會增加戲劇效果,甚至有可能觀眾在多年以後提到這部片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鏡頭的話,那豈不劃得來(大升降很貴的)。總之大升降鏡頭設計得當,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若設計不當,鏡頭就會像遊魂一樣。關於此點無法舉例,請多租一些片子回家研究。
c.配合場面調度的運動鏡頭。(配合觀眾的呼吸)
目前我見過最成功的例子是影集「諾曼地大登陸」。相信導演和攝影師一定花了許多的時間在溝通,這也給我們一個重要觀念,拍戲時導演和攝影師一定要從兩個人溝通成為一個人,如此鏡頭和演員才能合而為一。一般短短幾十秒的群戲當中,經常會有數個主題角色出現,運動鏡頭的功能就是以單個鏡頭的移動對位來將每個主體串聯起來。舉一個例子:一群學生正集合要去畢業旅行,學生們一群群地聊天玩耍......◎鏡頭由班代拿著一疊行程表邊走邊喊著開始。機跟班長走到一群主角學生身邊發著行程表邊交代,交代完後往背景離開。隨即機跟主角群裡的某個學生回頭揮手跑向一位剛被高級轎車送來的富家學生,機跟兩人邊走邊聊,此時班長又入鏡將行程表交給那富家學生,兩人出鏡,機停在班代身上,老師前景入鏡:「上車了!」隨即出鏡,背景的班長馬上跟著喊:「上車了!上車了!」許多學生經過班長的前景或背景,機跟其中一組經過班長前面的人上大巴士車,機只搖跟不上車,直到所跟的某一人做到靠窗邊的位置後,打開暗沉的車窗,聽見車外一名同學的喊叫,便伸手去接過車外那同學的包包,機順著包包的入鏡動線又跟到那名車外的同學跑步要上車,上車前向站在車門前發行程表的班長拿了一張行程表出鏡,機最後停在車門前發行程表的班長那張無奈的臉上......我寫的有點頭昏,希望大家看得懂!...總之要設計這種鏡頭時最好先把場面動線搞得一清二楚後再設計機器位置,否則很累。
d.手拿鏡頭。(讓觀眾呼吸緊促)
當要製造一種浮動不安,隨時可能會有危機的時候,用此種手拿效果最佳。但我認為最好不要太過刻意搖晃,否則讓觀眾頭暈,卻只會得到反效果。
另外一提的是,我曾經看過某些電影從頭到尾都是手拿機拍攝,不但所說得那種浮動不安的效果有了,更產生了另外一種分鏡風格。他們的做法是...不分鏡。以場次為主,先找出此場的主角,然後鏡頭跟著此位主角的動線手拿移動,甚至細微道偶爾跟到主角的手部動作特寫。這是一種像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手拿機一下跟到遠景、一下中鏡、一下又是近景、特寫,完全考驗攝影師對戲劇的敏感度和技巧。當鏡頭OK,檢查畫面時,再決定要多補拍那些他人的反應鏡頭。簡單乾淨,又有張力。很高檔的技巧。但如果攝影師不夠強的時候別試...很容易吵架。
總之,我的結論是:「戲劇」控制觀眾的情緒。「分鏡」控制觀眾的呼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