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攝影是光線造型藝術,研究光線的方向和光位對攝影的作用和效果很有必要,因此在此簡單談談光線方向光位元對攝影造型效果的影響。光的性質根據形態和入射方向、色彩、光波長短等有很多分類。在這裏主要根據光線方向進行介紹。
 
光線方向,主要是相對攝影鏡頭而言也可以說是根據觀察者視角而言。指光源位置與拍攝方向之間所形成的光線照射角度。光源位置和拍攝方向兩者之一有所改變都可以認為是光線方向的改變。光線方向在立體空間的變化是十分豐富的。光線的方向是景物造型的主要條件。
 
光位元是構成被拍攝物件一定造型效果的光線角度(包括水平角和垂直角)。光位是在確定的拍攝方向條件下,圍繞著被拍攝物件作不同位置的照明變化的,在攝影的光線處理中,按水準方向分為順光、順側光(斜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頂逆光、腳光(前腳光、後腳光)任何光位的確定都取決於視點(拍攝位置),視點的變化就意味著光位的變化,意味著拍攝物件受光面積、方向等光線效果的變化。
 
在自然光條件下,太陽作為主要光源。太陽的高度及其與拍攝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的變化決定光位。人工照明,光位元可以根據造型需要進行調整。光位元細微的變化都會對攝影造型效果產生細膩的變化。
 
1、順光,亦稱“正面光”,光線投射方向跟攝影機拍攝方向一直的照明。順光時,被攝體受到均勻的照明,景物的陰影被自身遮擋,影調比較柔和,能隱沒被攝體表面凹凸及褶皺,但處理不當會會比較平淡。順光照明不利於在畫面中表現大氣透視效果,表現空間立體效果也較差。在色調對比和反差上也不如側光側逆光豐富。順光的優勢不但影調柔和,同時還能很好的很好的體現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進行光線處理時候,往往把較暗的順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2、側順光(斜側光):光線投射水準方向與攝影機鏡頭成45度角左右時的攝影照明。在攝影藝術創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這種光線照明能使被攝體產生明暗變化。很好的表現出被攝體的產生的立體感。表面質感和輪廓,並能豐富畫面的陰暗層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3、側光:光線投射方向與拍攝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側光照明的物體,有明顯的陰暗面和投影,對景物的立體形狀和質感有較強的表現力。缺點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過於折中的影調和層次,在大場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這就要求在構圖上考慮受光面景物和陰影在構圖上的比例關係。
 
4、側逆光:亦稱反側光、後側光。光線投射方向與攝影機拍攝方向大約稱水準135度時的照明。側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側往往有一條亮輪廓,能較好的表現景物的輪廓形式和立體感。在外景攝影中這種照明能較好的表現大氣透視效果。利用側逆光進行人物近景和特寫時,一般要對人物做輔助照明,以免臉部太暗,但對輔助照明光線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響側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5、逆光:亦稱“背面光”。來自被攝體後面的光線光線照明,由於從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攝體的輪廓,所以又稱作輪廓光。逆光有正逆光、側逆光、頂逆光三種形式。在逆光照明條件下,景物大部分處在陰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景物輪廓,使這一景物區別於另一種景物,因此層次分明,能很好的表現大氣透視效果,在拍攝全景和遠景中,往往採用這種光線,使畫面獲得豐富的層次。
 
6、頂光:來自被攝體上方的光線照明。在頂光照明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於垂直面照度,景物的亮度間距大,缺乏中間層次。在頂光下拍攝人物,會產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如前額發亮,眼窩發黑、鼻影下垂,顴骨顯得突出,兩腮有陰影,不利於塑造人物形象的美感。如果用輔助光提高陰影亮度形成小光比,也可獲得較好的造型。在風光攝影中,拍攝位置恰當也可獲得較好的影調效果。頂光有包括順頂光、頂光、頂逆光,前兩者照明效果相似,後者與逆光效果相似。
 
7、腳光:由下方向上照明人物或景物的光線。在前方的稱為前腳光,這種造型光線形成自下而上的投影,產生非正常的造型。常被用作表現畫面中的光源如油燈、臺燈、篝火等自然照明效果。或者用作刻畫特殊人物形象、特殊情緒、渲染特殊氣氛的造型手段。也可做面部的修飾光使用,在景物背後的腳光稱為後腳光,這種光線照射人物的頭髮尤其是女人的長髮或者景物的細節有修飾和美化的作用,在攝影棚的拍攝中常作為一種效果光使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