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R前期規劃
◎A&R(Artist & Reperto)之定義
藝人產品管理
由於唱片與一般的產品不同,是以藝人為主體的音樂產品,唱片中的歌曲的呈現,必須完全與藝人的形象吻合。所以現今唱片公司,都有A&R部門,負責在唱片製造前期,為藝人規劃適合市場的音樂產品,包含合乎時代潮流及藝人形象的詞、曲作品。並為唱片安排適合的製作人及製作工作團隊,並監控唱片生產的進度及品質。所以A&R可以說是在唱片生產最前期,決定整張唱片製作方向的最關鍵工作,A&R的前期規劃是否精確、對市場及產品的判斷是否準確,常是影響唱片銷售最重要的因素。
◎及國內A&R之發展史
國際五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之前
其實台灣早在五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之前,在A&R的領域上,就已經有很好的成就。只是本土唱片公司中,並沒有一個獨立運作的A&R部門。從前的唱片從規劃到製作的執行,常常都是由製作人一手包辦。甚至在早期規模較小的公司中,製作人還身兼企劃,還參與了視覺與行銷的部份。雖然沒有精密的分工,然而生產、包裝、行銷策略只由少數人擬定,反而能讓張張唱片在產銷的運作即執行概念,能夠容易整合統一,做出非常有特色、概念清楚的產品。在此時期,許多唱片公司都做出了辨識度極高的產品。
國際五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之後
將A&R的觀念帶進了國內,國外唱片公司精密分工的運作模式正式引進國內,本土的唱片公司也受到影響,公司組織結構分工日趨專業化,也使得國內唱片業,真正進入了產業化的時代。所有的部門引進了數字管理的觀念,A&R及企劃部門,在唱片公司中,成為最有影響力的部門。製作人的工作漸漸被定義在音樂產品的生產執行,並以完成A&R部門及企劃部門所交付之工作為主要任務。A&R部門取代了過去製作人的角色,也成為公司中最重要的部門。五大唱片公司進入台灣之後這十幾年,在業界造就了許多A&R高階經理人才。這些優秀的A&R經理人才,對當今大華人地區的唱片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二、詞曲創作
◎詞曲創作在製作前期的關鍵角色
A&R在唱片製作前期的核心工作,就是詞曲的徵稿(或邀稿)。必需依照A&R所規劃出來的製作方向外,為唱片找到適合的作品。這個工作應該是整個唱片製程最耗時、最瑣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因為詞曲作品幾乎就是這張唱片的靈魂,A&R部門在唱片搜歌期,幾乎要不斷的召開製作會議,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的大量作品,進行篩選的工作。並且還要很精確的判斷歌手或演奏者在表現這些曲子的能力,以及歌曲在後製可以被處理的可能性。
在市場上參與些歌的音樂創作者非常的多,因為Song Writing對於許多人來說進入門檻並不會太高。所以遇到重量級藝人要發片時,作品的競爭就十分的激烈。因此如何在參與投稿時增加自己的作品的能見度,專業的歌曲試聽帶(Demo)就變成非常重要。數位音樂的工具,正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工具。
◎詞曲創作所需的基礎知識
當然要能夠寫出好歌,是需要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因為這些基本能力,會影響作品呈現的內涵。從最基本的音樂構成而言,我們可以說是音階、節奏、和聲三元素,且這三樣元素是同時展現,不能分開的。但是為了方便,是可以拆開來學習,但一定要知道,音樂的美感是這三者的綜合表現,是密不可分的。
但其實在音樂三元素中的「音階」其實就是某個音色(波形)不同震盪頻率的展現。而合弦,就是不同振盪頻率的產生共振的現象。當然,這樣說明太過物理,還是要回到這些音階不同的振動頻率差(度數)所展現的不同的感受來談。
三、決定音樂風格(Style)
音樂的風格(Style)決定了歌曲大塊的情緒表現,也就是決定了一首歌要用何種「情緒溫度」來演唱(奏)。因為同一首歌曲,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我們想讓一首歌唱起來直接一點,強烈一點,就可以讓歌曲的Style偏Rock一些。但若要讓歌曲唱起來婉轉一些,就可以選擇如慢速的R&B這樣的風格。但到底用何種節奏較好,其實是回到前面A&R的決策,需考慮到市場及藝人的特色。至於要如何決定歌曲的Style,須具備下列基本知識:
◎決定歌曲速度,並從這個速度尋找恰當的風格
◎定調(Key)
◎了解Style內涵及構成 (速度的範圍、配器原則、和聲系統、五大要素分析)
四、編曲
編曲在唱片製程中,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在第2個前期製作過程中所決定的Style,需要靠編曲來充分展現,這些Style就在編曲家編寫的樂器演奏中清楚呈現。當然編曲呈現的結果要正確的符合A&R規劃的方向,就要製作人與編曲事前充份的溝通了。至於何謂編曲,在本書的第二章有詳盡的說明。此外,編曲所需的知識,除了基礎的樂理概念外,還須具備下列的知識:
【認識編曲五大要素】
音樂中所使用的樂器,將音樂構成要素解析為
1. Foundation 2. Rhythm 3. Pad 4. Lead 5.Fill
歌曲中所有的樂器都分別扮演了上述不同的角色。透過對於五大要素特徵的了解,可以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學會編曲。並了解各種Style在不同素上所強調的重點,可以有效提升編曲的效率。
【音樂結構完全解析】
音樂與電影、動畫、戲劇、小說……屬於時間軸的呈現藝術,需要從第一小節演唱至最後一小節,而聆聽過程中的情緒轉折的安排的優劣,就直接影響了作品價值。Style決定了音樂大方向(大塊的情緒),而音樂結構就構成了在這個大方向之下的起承轉合的情緒變化。精采的結構可以讓音樂主題有完美的故事性,讓歌曲更具可聽性。好的編曲作品,必須在編曲開始前,審慎思考各段落的結構與主題間的關係,正確判斷所有結構存在的必要性,並明瞭各結構在編曲中的功能性。學習分析音樂進行發展的結構原則,幫助我們建立了明確的編曲思考邏輯。
【學習先進的數位音樂編曲軟體】
優秀的音樂編曲軟體,可以讓編曲發揮最高效率,讓音樂製作過程不會因為工具介面的不便,造成創意的障礙。因此數位音樂的學習中,必須導入專業主流的軟體平台的應用。本課程中以Cubase、Reason為例,介紹數位音樂工具在製程上的實際運用。透過學習,可以提升音樂在編曲上的效率及品質,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完成最專業的作品。
【學習虛擬樂器Vst Instrument 之應用】
在編曲應用上表現最突出的是Vst Instrument的引用,各式各樣強大的Vst Instrument,就有如航空母艦(編曲軟體平台)上強大的戰機群。現今的Vst Instrument,與過去的MIDI有完全不同的使用概念,它不只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軟體化音色,還結合了許多Live的演奏手法的共同引用,讓許多過去傳統Midi時代中無法模擬的演奏技巧,透過Vst Instrument簡易的操作介面,都可以輕易表達。如Virtual Guital等。
五、數位錄音(Audio Recording)
最近幾年由於電腦科技的長足發展,尤其是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的提升,使得在電腦上完成高品質的數位錄音變成可能。硬碟幾乎可以完全取代過去錄音室的盤帶機。因此過去音樂人比較陌生的錄音工程領域,進入門檻也大大的降低。由於錄音器材的數位化,許多音樂人可以用較低廉的費用執行一些簡單的錄音,並透過錄音的實驗,開始累積Home Studio的聲音處理經驗。個人電腦加上簡單的錄音卡,家裡也可以變成錄音室。而在像Cubase SX這樣的音樂製作平台中,提供了高效能的多軌錄音模式,加上軟體化的周邊音訊處理設備,簡易的操作與設定,讓錄音工作得以普及化。
然而錄音的最前端的收音工作,仍須仰賴類比麥克風,對於麥克風作用原理及使用的概念的徹底了解,仍是數位錄音品質高低的關鍵所在。因此本書中就下列各點,提出關於麥克風作用及相關週邊的操作技巧的探討。
◎Microphone 作用原理解析
◎S/N比原則分析探討
◎Microphone 前置放大器及Compressor使用技巧
六、數位聲音編輯(Audio Editing)
數位聲音編輯,是電腦數位音樂對傳統音樂製程衝擊最大的一環,由於數位效果器插件Plug-in的快速發展,讓聲音後製處理充滿無限的可能,以前需要經由正確錄音才能得到的結果,現在都可以在錄音後被修正,例如音量的變化、音準、音色….等。因此歌手配唱的方式、製作人面對歌手的態度、錄音室工作的程序…..都因為數位聲音編輯的發展,有重大的變革。從前歌手需要在錄音室中完成演唱的最後版本,所以歌手的實力、耐力都需要很高的水準。但是現在歌手只要能在配唱的過程中,被留下足夠的聲音素材。製作人及錄音師就可以透過後製的聲音處理剪接,整合出最後的「完美歌手」。當然,數位聲音編輯,不只對於歌手的配唱錄音,對於樂器或其他特效編輯,也都能有很大的貢獻。本書針對業界在數位聲音編輯上的知識,整理了以下的重點,供學者學習:
◎Vocal Edit(人聲編輯) 七大步驟
◎先進的Audio Process(聲音處理)使用技巧
◎Mixer(混音器) 訊號流解析及應用
◎效果器之使用
七、混音(Mixdown)
混音是唱片製程中後製的部份,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混音的工作,就是要把前面所進行的所有製程所產生的素材,在短短的幾個鐘頭之內,將它們混合成成品。過去在業界,能夠擔任混音工作的工程師,都需要多年的錄音工作經驗,因為從事錄音的工作的期間,可以對聲音有全面性的認識,才能在擔任混音工程師時,肩負混音的重責大任。在傳統錄音室中,混音需要配備昂貴的器材,除了混音用的Mixer(混音器)外,還需許多外掛效果器。這些效果器的串聯還需透過許許多多訊號連接線串連起來,執行起來非常的繁複。但是到了數位時代,傳統類比混音器所有的功能,在數位軟體中已完全具備,並且所有的外掛周邊效果器,也全部軟體化,所有的混音動作,都可以透過滑鼠完成。因此,在工具的發展下,大大的降低了混音的學習門檻,因此本書中也特別將混音分成下列幾個目標工作,分別解析,讓同學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混音工作:
【混音工作重點 】
Balance(音量平衡)、Pan(相位)、EQ(頻率調整)、Dynamic(動態控制)、Dimension(空間營造)
【世界三大風格】
New York、LA、Londom
八、母帶處理(Mastering)
母帶處理,就是要將前面混音過程中所混好的同屬於一張專輯的幾首歌,經過版本選擇、歌曲排列、音質統整等過程,最後做成生產加工母帶。在這些歌曲統整的過程中,需要做一些聲音上的調整,例如音量的統整、頻譜分布的一致化、聲音壓縮(Compress)、限制(Limit)…..等,讓在專輯中的這些歌曲,能夠在聽覺上較有一致性。另外Mastering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統整好聲音的歌曲,按歌曲順序標示PQflags
(在CD盤中用來標記音軌開始與結束的記號)和「索引」(indexes)。為了區別起見,我們將上面提到的這些工作稱為「母帶前期製作」(pre-mastering)。將pre-mastering完成的素材,輸出成一個可供作生產加工的加工母帶,稱為母帶後期處理。母帶的形式很多種,現在廣泛使用CDR(就是一般的可寫入光碟片),或者DDP2磁盤描述協議DiskDescriptionProtocol的8mm Exabyte磁帶(符合CD紅皮書規範的數據)。一些複製設備推薦DDP這種協議,原因是,它允許使用高於實際轉速製作一個glassmaster(在光盤複製設備中使用激光束「刻錄」而製成的盤片。它被用來製作壓模盤,而壓模盤則用來製作真正的CD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