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購買麥克風的經驗,有的人可能是為了錄製自己的Demo,有的人可能是拿來收樂器用,有的人是要開錄音室、做唱片用,有的人可能是採訪用,市面上麥克風的品牌與種類加起來少說也有幾百種,到底怎麼尋找一對適合自己使用的麥克風?
 
    麥克風在整個錄音混音流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聲波轉換為電波的第一號人物,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收音在這裡出了問題,即便你擁有再好的混音座、效果器都無法挽救。
 
    麥克風依照內部結構的不同可分為Moving-coil (Dynamic)與Condenser兩種,前者又稱動圈式麥克風,它的原理是利用聲波去推動震膜,然後震膜帶動線圈,利用磁力線的改變產生微弱的電壓。 
 
    這種麥克風就是市面上最常見的麥克風,一般舞台或手握式的麥克風大部分都是這種,它不需要有外在的供電而直接可以插入揚聲系統中發音,由於這種麥克風較為輕便,頻率響應又還不錯,所以普及程度高;後者稱為電容式麥克風,它是利用電容間的距離改變而產生電壓,聲波一樣去推動鍍金的震膜,而電容的兩塊金屬版的距離只要有些許的改變,就會改變麥克風的輸出電壓,由於電容本身需要先供電,所以你會看到有的有線麥克風需要裝電池,有的則必須依靠混音座上的虛擬供電(Phantom Power)來提供,所以如果你買了一支電容式麥克風,記得要檢查自己的混音座是否支援它,通常錄音室在收音時都會偏向使用電容式麥克風,因為它們的靈敏度很高,一般來說動態與頻率響應都比動圈式要好些,不過如果你的房間沒有好的隔音裝置,那麼你將會發現用電容式麥克風反而是一種困擾。
 
     麥克風依照指向性(Directional)的不同可分為心型指向(如圖三)、超心型指向(如圖四)、8字型指向(如圖五)與全指向性等(如圖六)幾種。
 
    何謂指向性? 也可以說成是麥克風收音的範圍,我們常常在麥克風的規格表中看到這樣的圖,到底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可以用3-D的方式來看(如圖七),這樣也許有助於你了解,圓形的中心即是麥克風,麥克風頭正對的位置就是0度的標示,反方向則是180度的位置,圓形的圈圈表示輸出的dB值,越外圈的輸出值越大(如圖八),所以你看零刻度的位置輸出值通常最大,而指向性的型式也是依此來命名,一般的歌唱用Vocal大都為心型指向,收樂器的麥克風有時會用超心型,超心型指向表示當你偏離了麥克風的正前方,訊號就會衰減的很快,如果是收整個空間的殘響,或是同時收許多不同方位的聲音,就可能要用全指向性的麥克風,雖然沒有一定的準則,但是你可以依照實際的需要來考量,免得該收的聲音沒收好,卻收了一堆雜七雜八的噪音。
 
    麥克風依照使用用途的不同可分為手握式、懸吊式、領夾式、置地式、ShotGun....等,種類真是繁多,每種麥克風的特性與原理也不盡相同,舉置地式(PZM)來說,它的設計可以防止因為聲波反射所造成的相位相互抵消。 (Phase Cancellation),又如ShotGun,廣為一般綜藝節目與影片收音用,它的指向性近似超心型,但是其收音的角度更為狹窄,可收音的距離更長,不同的麥克風都有其特殊的用途。
 
    麥克風依照接收方式來分可分為有線與無線兩種,有線麥克風及我們一般使用的麥克風,連接麥克風的導線通常為平衡式,也稱為XLR type的線,這種線是由三個端子所構成(如圖九),即2(+), 3(-), 1(Ground),這種連接方式比較不會有雜訊、磁場干擾等問題,兩邊都是平衡式端子的系統通常可以連接20-30公尺而不致出現干擾;無線的麥克風又可分為VHF與UHF兩種,這裡暫不多加贅述。
 
    麥克風依照製造元件的不同可分為真空管(如圖十)與電晶體兩種,這主要是牽涉到麥克風內部的擴大器(Amplifier)部份,如同一般音響的擴大機一樣,有的人認為真空管的聲音較為溫暖、好聽,當然真空管的麥克風通常造價都比較昂貴,不過並不是只要是真空管的麥克風聲音都比較好,還是要靠你的金耳朵來判斷比較好。
 
還有幾個重要的規格供大家參考:
    靈敏度(Sensitivity):所謂的靈敏度,即是在定點以一定的聲音源量測麥克風在無負載下收音後的輸出電壓(以milivolt為單位),除以輸入音壓(1 microbar)而產生的係數,靈敏度越大,表示輸出電壓越大,注意音壓的參考值有時會有不同,靈敏度常以負數dBm(or dBV)表示,所以注意-40dB的靈敏度要比-48dB來得高。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可說是麥克風在同樣的條件下對各頻率的聲音的輸出電壓(如圖),並不是說曲線越平坦的聲音就一定越好,不過可以作為麥克風特性的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emy Hsiang 的頭像
    Jeremy Hsiang

    婚姻幸福 Jeremy Hsiang之家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