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下載的問題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在此我就不再重複.
由於本身就在音樂圈的關係, 我想指出一些很普遍的誤解.希望從下面的事實中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唱片界的衰退並不僅僅發生在台灣, 而是一種世界的驅勢.
1.以台灣的情形來說, 一般歌手的發片頻率大約是一年3~4張
假設一月發片,那行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月;決定唱片的音樂走向-收歌-拍照
二月;樂手錄音,編曲, 歌手配唱, 混音, 後製
三月; 準備宣傳, 拍mv,cd 製作. 電台打歌.
四月;發片. 籌備下一張
五月;重複二月的動作
六月;重複三月
七月; 發第二張, 籌備第三張
八月;請看一月,四月
九月; 等於二月,五月
十月; 準備宣傳第三張
十一月;第三章發行
十二月.........我可以休息了嗎?當然不行, 我們還要弄年終演唱會
請注意, 在這一年中藝人還有其他的工作(廣告, 主持, 演電視電影, 上通告等)所以一張專輯花在音樂本身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個月,以一張十首來計算,平均每三天就要變一首歌出來...
每一首歌都要是主打????
拜託, 能變出來大家就該偷笑了
2. 不是“賣多了“ 詞曲工作者才來分一杯羹(抽版稅), 而是音樂工作者本來就應該享有合理的報酬. (我的工作是音樂並不代表我的車子加油不用錢)“通常“酬勞都會在發行之前拿到,這當然也是唱片預算的一部份.
3. CD貴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唱片公司想坑人, 而是由於台灣消費者的購買習慣.
舉個例;現在大多數的cd封面都是一整本, 還附送鑰使圈, 貼紙什麼有的沒的一大堆, 好像如果沒作大家就認為這張唱片不用心.
再加上mv, 第一主打第二第三的加起來, 這種種導演費演員費拍攝費場地費等等, 都是在製作成本裡面, 並不是單純的賣少了會虧錢......希望大家在ktv唱的很快樂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唱片公司的用心.
本文載自Dee Chen老師網誌
由於本身就在音樂圈的關係, 我想指出一些很普遍的誤解.希望從下面的事實中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唱片界的衰退並不僅僅發生在台灣, 而是一種世界的驅勢.
1.以台灣的情形來說, 一般歌手的發片頻率大約是一年3~4張
假設一月發片,那行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月;決定唱片的音樂走向-收歌-拍照
二月;樂手錄音,編曲, 歌手配唱, 混音, 後製
三月; 準備宣傳, 拍mv,cd 製作. 電台打歌.
四月;發片. 籌備下一張
五月;重複二月的動作
六月;重複三月
七月; 發第二張, 籌備第三張
八月;請看一月,四月
九月; 等於二月,五月
十月; 準備宣傳第三張
十一月;第三章發行
十二月.........我可以休息了嗎?當然不行, 我們還要弄年終演唱會
請注意, 在這一年中藝人還有其他的工作(廣告, 主持, 演電視電影, 上通告等)所以一張專輯花在音樂本身的時間大概只有一個月,以一張十首來計算,平均每三天就要變一首歌出來...
每一首歌都要是主打????
拜託, 能變出來大家就該偷笑了
2. 不是“賣多了“ 詞曲工作者才來分一杯羹(抽版稅), 而是音樂工作者本來就應該享有合理的報酬. (我的工作是音樂並不代表我的車子加油不用錢)“通常“酬勞都會在發行之前拿到,這當然也是唱片預算的一部份.
3. CD貴並不是單純的因為唱片公司想坑人, 而是由於台灣消費者的購買習慣.
舉個例;現在大多數的cd封面都是一整本, 還附送鑰使圈, 貼紙什麼有的沒的一大堆, 好像如果沒作大家就認為這張唱片不用心.
再加上mv, 第一主打第二第三的加起來, 這種種導演費演員費拍攝費場地費等等, 都是在製作成本裡面, 並不是單純的賣少了會虧錢......希望大家在ktv唱的很快樂的同時,請不要忘記唱片公司的用心.
本文載自Dee Chen老師網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