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問過我,是不是要了解了作曲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時代背景,掌握了全面的音樂知識之後,才能聽交響樂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是一開始接觸音樂,拿過來聽就可以。正像很多人看小說一樣,比如看《悲慘世界》,不一定非得先學了法國 19 世紀的歷史,研究了雨果之後,才能開始看。只要讀了它就會受到感動的。當然也有人會說,能看小說就不是文盲,那麼音盲怎麼聽音樂呢?音樂畢竟跟文字不一樣。文盲不識字不能看小說,但他會說話,會聽別人說話,聽了以後會有反應、感受。音樂是聽的,就是音盲他也還可以聽吧?聽了就會有感受。我開始聽交響樂 時,看五線譜還得一條線、一個音符地去數,音樂知識知道的也很少,但我聽熟了貝多芬等作曲家的許多作品,一聽便知道是誰的第幾部交響樂,是哪個章節、哪個 主題、哪個部分。系統的學習音樂理論、研究作曲家、研究交響曲作品,是後來專門學音樂之後的事情了。

聽音樂要有音樂的耳朵的說法,是從馬克思的話中來的。他說過: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怎樣才會有音樂的耳朵呢?音樂聽得多了,就會有音 樂的耳朵;有了音樂耳朵,也就能好好地聽音樂了。我在蘇聯留學時,有一次去參觀俄國作曲家斯克里亞賓 (1871-1915) 紀念館,那裡有個服務人員,向我詳細講解了斯克里亞賓的作品。我問他,是不是進過音樂學院?他回答說:沒有專門學過音樂,主要是聽熟了斯克里亞賓的作品, 自學音樂知識,使他理解並能詳細介紹斯克里亞賓的音樂作品。所謂先聽熱鬧 (培養興趣) 再聽門道,就是聽音樂的入門之道。

二是可以先聽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型音樂曲,像管弦樂合奏《晚會》《森吉德馬》《二泉映月》,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約翰 • 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等等。還有一些旋律性強的管弦樂曲,像《天鵝湖組曲》《卡門組曲》《白毛女組曲》。進而可以再聽協奏曲,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 與祝英台》和外國的一些協奏曲名作,都可以先聽聽。開始聽交響樂,可以先聽貝多芬的第五《英雄》、第六《田園》交響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樂》以及柴可 夫斯基的第六《悲愴》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樂。這些作品聽熟了,就可以大體了解交響樂是怎麼回事,再聽其他交響樂作品,就容易接受了。

三是在聽音樂的同時,就可以了解,學得一些普通的音樂知識。

我在一九五七年回國之後,在舉行音樂會時,就曾向觀眾介紹過交響樂的組成,各種樂器的音色和特點等知識。在聽音樂的時候,要記住它的主題、段落,注意作品 的主題、段落是由哪一種或哪幾種,哪一組或哪幾組樂器,或者是以哪種、哪些樂器為主,哪些樂器為輔、相陪襯奏出的。這樣就會了解到交響樂隊的組成情況,也 會逐步了解到某一部作品是怎樣構成的,而且既可了解作品的藝術構思,有助於對作品的理解,也可得到一些聽音樂的知識,這是培養音樂的耳朵的一個基本方法。 聽得多了還可以得到對於某作曲家、某個時代、某國家或地區、民族的音樂風格等方面的感性認識。

※本文轉自音樂共和的網站,原作者李德倫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remy Hsiang 的頭像
    Jeremy Hsiang

    婚姻幸福 Jeremy Hsiang之家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