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音樂演奏的領域內,有著相當重要的兩大元素--「技巧、音樂性」,其重要性就跟氫和氧之於水一樣,如果H2O裡面沒有了其中一個元素,那就再也不是水了,相同的道理,音樂裡要是缺少了技巧或是音樂性,那演奏出來的東西就沒有資格稱的上是音樂,只能說是,拉出聲音罷了。

技巧,可以說是音樂表演的工具,也就是一些相當物理化的動作、方法,就像運動員一樣,每天經過不斷的練習,讓所有的技巧變得相當熟練,變成反射性的動作;以小提琴演奏舉例,初學時所要注意的音準、弓直不直、左手換把位的姿勢、運弓的音色變化控制、左右手的配合度.........等等基礎的東西,都屬於技巧的範圍,這個階段的所學,就像是小朋友學數學時一定先從加減乘除開始學〈不可能直接就學聯立方程式吧〉,要先具備基礎的演奏能力,才有辦法要求音樂的完整性,要先會、才能要求「好」,這是學習所有東西的不變路程。

比較進階者就是已經把一些基礎的演奏技巧都熟練者,此時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演奏能力〈可以拉出準的音、不錯的音色、基本姿勢也不需要調整、上台也不會哭著要找媽媽【哈哈,說笑說笑】....〉,基本的架構都有了之後,就可以學習一些常用且基礎的技巧,這些技巧並不是每首曲子都用的到,但是使用的機率很高,以小提琴舉例,就是跳弓、拋弓、頓弓....等右手技巧和雙音、泛音、滑音......等左手技巧,如果這些東西都已經相當熟練,應用時也不費吹灰之力,那其實已經具備了應付大部分曲子的能力,此時個人的演奏技巧能力的優劣,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因為雖然大家都會,但是就是有人拉的比較好,一樣都是跳弓,就有人可以把每個音都跳的相當清楚、漂亮,而且要多快就有多快,在技巧的領域裡,「會」跟「好」的距離是相當遙遠的......

常用的技巧都具備後,那是高級的技巧啦,一般說來這是職業演奏的人比較會接觸的範圍,因為這些技巧在一般的曲子裡所使用的機率不高,通常是炫技曲或是「大作品」才會出現,一般這種技巧都滿難練的,需要有很棒的基礎、協調性,以小提琴演奏舉例,雙泛音、左手撥弦、飛頓弓、上弓拋弓......等等,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精通所有的高級技巧,每個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如果所有的高級技巧都可以練到跟吃飯一樣容易,那就具備國際演奏家的水準了。

至於音樂性嘛,這是個相當抽象的部分,我們常常可以聽的老師對小朋友說:「嗯~~你的音樂性很好喔」,但是音樂性好不好要怎麼分辨?其實音樂性可以簡單的說是「對音樂的感覺」,在演奏的時候依據曲子的特性來處理音樂,而不是只照譜上的東西單調的演奏,這可以說是音樂性的精神;有的人從小對音樂就很敏感,對於音樂的處理及感情的融入更加的自然,就可以說他具有很好的音樂性。當然啦,音樂性也是可以以理論來學習的,詮釋、風格......等等都屬於音樂性的範圍,在某個程度之下,其實是有一定的標準,其訓練方法除了去熟悉各種音樂風格外,還要多多聽音樂,多接收別人的音樂處理方法,是對於自己的音樂性會有很大的提昇,如果年齡越小,對於音樂性的提昇樂有幫助。

一般說來,在某個程度以上,音樂性的範圍仍然有許多的爭議〈就像有人說Heifetz的音樂只有技巧,沒有音樂性,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而且因為音樂性相當抽象,不像技巧可以一眼就看出好壞,對於各種樂派的詮釋方法又跟羅生門一樣撲朔迷離,所以音樂性的好壞跟個人的喜好有很大的關係,但話說回來,只要音樂處理得宜,其實都可以說音樂性好,只是合不合胃口的問題罷了。

在學習上,技巧應該是比較容易克服的部分,因為只要有好的指導老師,正確的練習方法,再搭配時間、恆心、毅力,都會有不錯的成績出現,但是音樂性的範圍就真的比較難說,有的人從小就不需要對「音樂性」傷腦筋,但是有的人無論怎麼演奏,都會被說批評沒有音樂性,但一般說來隨著年齡的成長,對於音樂的接觸越來越廣,對於音樂演奏也越來越有心得,雖然沒有優於他人的音樂性,但基本上也會有不錯的音樂詮釋。

其實,音樂性是需要建立在技巧上的,音樂性好的人,技巧不一定好,但是技巧好的人,往往可以「做出」好的音樂性,「做出」?音樂性可以用做的嗎?事實上,可以!也許有人覺得音樂性應該是個人對音樂的感覺,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不應該可以用技巧做出來;但事實上,我們所學的技巧,除了讓我們可以拉奏音符之外,還有讓我們「做音樂」的功能,而且對於一個舞台的演出者而言,在舞台上必須要有120%的掌握性才夠,如果可以的話,一個專業的演出者往往會很樂意也把「音樂性」在事前就先「準備」好,到了舞台上,才能讓觀眾們看到完美的技巧及動人的音樂性,如果有職業級的演奏人員看到這裡,應該就會相當了解我所要描述的那種感覺、情形。當然回到基本面來看,如果一個人連音都拉不準,基本的東西荒腔走板,那就枉論什麼音樂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