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遇到許多管樂愛好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樣的呼吸法才是正確的。為什麼大家的說法都不相同呢?是因為所學的樂器不同?還是各派別的方法不同?那什麼才是適合我的呢?
  
記得我剛開始學習豎笛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想法:“追尋一種完美的呼吸法!”這個過程其實是相當痛苦的,痛苦的並不是沒有人教我呼吸法,也不是我沒有認 真練習,是當我發現別人所適用的方法無法適用在我身上的時候,這時就會讓我感到非常的困惑,舉例來說吧:有些老師希望吹氣的時候要把腹部撐著;有些老師卻 說吹氣時腹部要往內縮;另外還有一些老師他們強調形而上的呼吸法,譬如說要我吹氣的時候,去想像氣沉丹田,或是含胸拔背等等。這些方式對我來說並不是完全 沒有幫助,只不過基於每一種呼吸的方法,其背後都有一套複雜的理論基礎,所以對我來說,往往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我在這些學習的過程當中,也逐漸摸索 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與方法,這些方式並不一定適合各位網友,我也不希望大家看了這篇文章以後,立刻改變自己的方式,以及懷疑你老師所教你的方法。
  
首先建議把吹奏樂器的動作想成是一種運動的方式,同時儘量不去談論感覺方面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感覺是大不相同的,就很容易會產生很多的誤會,所以我們僅對於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大家相互討論。
  
對於吹奏樂器,我們把它簡化為兩個簡單的動作:吸氣與吐氣。
  
以自己的經驗來講,常犯的毛病就是吸氣太過勉強,以及太在乎下腹部的動作。因為記得我開始學習樂器的時候,樂隊的學長們就一再地要求我把氣吸到肚子裏面 去,而且肩膀不可抬起,後來上大學以後,我便漸漸懷疑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因為每當我在吹奏很長的樂句,光只用腹部的氣實在不夠,同時音量也顯得太小,最 後我懷著懷疑的心情,把氣依序吸到腹部、胸部、背部、腰部等等,我所能吸的地方都儘量吸滿,然後再吹氣,發現原來吹不完的句子都可以順利的把它完成,音量 也大上許多。
  
後來我和我的主修老師討論這件事情,他告訴我一個觀念:他認為在吹奏樂器的時候,就像我們在射箭的時候,箭射的遠不 遠,有沒有力量,決定在於你拉弓的準備,把弓箭拉的越緊,所發射的力量越強大。也就是說吹出來的音樂好不好聽,決定於您吹氣時的準備;準備得越充分,所吹 出的音質會越好。而這個方式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強調身體的彈性,運用身體的彈性,來存儲吹奏時的能量。所以只要你的身體彈性越好,您就能吹出更長的樂句。
  
其次關於吐氣方面,因為關於這方面各家各派有著太多的方法,不過大致不脫離一個原則,那就是吹氣時要追求的是什麼?是音色?音樂性?還是技巧?但是常看 到許多的吹奏者,由於在吹奏時太在乎音色的追求,常常忽略了音樂中還有其他的因素。就好像吹貝多芬與莫札特的音樂都使用同樣的詮釋方式一樣,而在我的學習 過程中,也會著迷于完美音色的追求,結果在一次室內樂的練習當中,有一位大提琴手不經意地說一句話:“我覺得你的音色好象軍樂隊,雖然很好聽,但是感覺沒 有什麼變化,而且又硬又直,實在很不耐聽。”當時這樣的建議如同晴天霹靂一般用力地打了我一下。後來我就向他請教,他說:“其實對於絃樂器來講,音色只是 一種純粹的個人想像,要注意的是如何去拉奏一個健康的聲音”接著他又解釋說:“所謂健康的聲音,就是完美的共鳴,就物理的角度來看,樂器的發音只是一種震 動現象。而音色則是一種難以量化震動,我們應該掌握的是可測量的那一部分。”接下來,我就再請教他什麼是可以測量的部分?他說“象音準,音量等等是可以用 資料表達出來的,但是象弦樂的調音,我們是聽二條弦之間的共鳴和諧度,而不是對調音器。”之後我又問他說:“那吹奏時的音色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他笑著回 答:“所謂音色的感覺,是取決於泛音結構的不同,這個泛音結構包含樂器的好壞,空氣的溫度,濕度,場地的回音,演奏者的品位,想像力,修養等等的因素。” 所以說我們在吹奏樂器時要去練習的,是對音質的掌握,音質的好壞代表你對樂器的控制能力的高低,而我們在吹奏樂器的同時,就是要去做出一個健康的樂器共 鳴,也就是聲樂常常強調的健康發聲法。而音色就像是鋪在音質上的一層細粉,所以好的聲音一定少不了好的音質。那或許有些網友會問:“如果只有好的音色,卻 沒有好的音質,那聽起來會如何呢?”好的音色其實不難做到,只要您有一把很好的樂器,很好的竹片,很好的吹嘴,很好的......,就好象一個女孩子身體 不甚健康,所以臉色看起來不太好,但是她有很多的化裝品來裝飾,遠遠看還是蠻美麗的,但只要仔細看,就會發現有很多的缺點。這個比喻應該不難理解把!所以 當您要判斷一個人吹奏的聲音是好是壞,其實應該是要保持一點點距離去判斷,而不是在他的耳邊聆聽。因為好的聲音可以傳得非常的遠。話說回來,要判斷自己的 吹奏是否正確,應該是聽自己的聲音在原處聽來的感覺,而不是在小房間中所聽到的美妙回音。
  
說了那麼多,不知大家是否有任何的疑 問?其實對於吹奏樂器的方式,大家可以多多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實事求是大膽假設,不要被固有的觀念所限制,常常去思考,但也不要太鑽牛角尖。因為做任何的 學習,都一定會遇到低潮,有時候聽下來回頭看一看,冷靜地想一想,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