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畫指由許多幀靜止的畫面,以一定的速度(如每秒16張)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象產生錯覺,而誤以為畫面活動的作品。為了得到活動的畫面,每個畫面之間都會有些微的改變。而畫面的製作方式,最常見的是手繪在紙張或賽璐珞片上,其它的方式還包含了黏土、模型、紙偶、沙畫等。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現在也有許多利用電腦動畫軟件,直接在電腦上繪製出來的動畫,或者是在動畫製作過程中使用電腦進行加工的方式,這些都已經大量運用在商業動畫的製作中。

  
          
  每秒十張的動畫         每秒二張的動畫         
 
通常動畫是由大量密集和乏味的勞動產生,就算在電腦動畫科技得到長足進步和發展的現在也是如此。
GIF是一種允許在電腦上看到動畫效果的圖片格式。現在網絡上常用的一種動畫格式被稱為Flash,由Adobe公司創造,通過此格式,可以讓你在互聯網上看動畫。
 
動畫的來源
從人類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就已經使用各種圖像形式來記錄物體動作和時間的過程。

法國考古學家普度歐馬(Prudhommeau)在196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兩萬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洞穴上就畫有一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圖,是人類試圖用筆(或石塊)捕捉凝結動作的最早證據。同樣的例子,出現在如埃及墓畫、希臘古瓶上的連續動作分解圖。在一張圖畫上把不同時間發生的動作畫在一起,這種「同時進行」的概念間接顯示了人類「動」的慾望。列奧納多·達·芬奇有名的黃金比例人體幾何圖上所繪的四隻胳膊,就表示雙手上下襬動的動作。十六世紀的西方更首度出現手翻書的雛形,這和動畫的概念也有相通之處。
 
中國的繪畫史上,藝術家一向有把靜態的繪畫賦予生命的傳統,如「六法論」中主張的氣韻生動、[《[聊齋誌異|聊齋]]》的「畫中仙」中人物走出捲軸等,大抵上是靠想像力來彌補動態。真正發展出使圖上畫像動起來的工夫,還是在遙遠的歐洲。
動畫的製作
動畫製作是一個非常繁瑣而吃重的工作,分工極為細緻。通常分為製前、製作、製後等。製前又包括了企劃、作品設定、資金募集等;製作包括了分鏡、原畫、動畫、上色、背景作畫、攝影、配音、錄音等;製後包括合成、剪接、試映等。

製前(
前置作業)
企劃
人物設計
背景設計
色彩設計
機械設定
腳本
音樂設定
 
動畫製作
分鏡
原畫
動畫
上色(著色)
背景作畫
攝影
配音
錄音
 
製後(後製作)
剪接(剪輯)
試映

動畫製作人員
動畫製作分工非常細。雖然有時因為資金或人力不足,例如一些小資本的電視作品,而常有一人身兼數職的情形(事實上就連大資本的劇場動畫也會有),但是職務必須劃分清楚,才能減少工作協調上的困難。

主製作群
動畫監督(導演)
製作人
腳本(腳本、劇本作家)
設定師
作畫監督
美術監督
音響監督
演出
基層製作人員
原畫師
動畫師
上色師
動畫攝影師
背景美術作畫師
配音員
錄音師
製作進行
 
動畫的種類類型
種類:
傳統動畫
定格動畫
黏土動畫
沙動畫
混合媒介動畫
電腦flash動畫
2D動畫
3D動畫
 
播放:
電視動畫
OVA
劇場版動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