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樂手的型態二: 
Session Players,  也有人說成Sideman

主要的工作形態有: Pub的cover band, 樂師. 演唱會樂手, 電視台樂手(如孔鏘,阿咪), 錄音室樂手(又有分錄唱片的, 錄電視電影音樂的, 廣告音樂的.電玩音樂的 等等)

這些都有著不同的專業要求, 不過就我的了解, 台灣的專業分工程度相對比較低, Crossover的情況比較多.不過一些基本的道理, 倒是差不太多.

不是你彈得夠屌就行了,
你可以把所有的Yngwie Malmsteen, Paul Gibert solo都彈得一模一樣.
又或者你的 Giant Steps, Count down , very early都可以連續solo個50個chorus 還每次都有新東西.

這都很猛, 身為一個吉他手我佩服你.
但是sorry, 人家不會因為這樣就雇用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Versatility-
你會的樂風越多, 能接的工作越多.
這點台灣人比美國人能接受, 所以不多談.

我比較想說的反而是, 台灣有太多"號稱" 的"全方位"樂手. 自稱會的很多, 但一些style真正彈的好卻很少,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 甚至有人是沒有一樣彈得好的.

只聽過Gary Moore, SRV, BB king, 會個blues scale指型不叫做會Blues, 學一項新的style不是聽個幾條歌, lick學一學, 練個幾首歌就叫精通了.
你對這個特定的style的演進, key artists, 相關的器材連接, 裡面的sub-genre, 都必須有全盤的了解才算數.

例如說:
廣義的Jazz又有分成Standard, Bebop, Fusion, Model Jazz, Latin, Smooth Jazz等等.
Rock可以細分成 Alternative, classic rock, hard rock, Grunge, Punk Metal, Pop rock, Prog rock等等.
擅長Alternative不一定metal彈的好, Bebop lick很熟也不一定能彈Latin.
這邊說的還只是一般有共同相關的樂風而已,

這種種的種種, 都需要一定時間的聆聽及練習才能夠慢慢的掌握.
要成為全方位樂手雖然不是不可能, 但是也意味著你必須比別人花數倍的努力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職業態度.
基本上你是彈別人的音樂, 你對音樂創作的理念基本上在這裡沒人在乎.
你覺得屌的東西不一定是合適的東西.

有時候, 你也必須彈一些你覺得鳥到不行的音樂.
(我也有好幾次在準備演出的東西時, 必須弄兩首歌就出去抽根煙罵兩聲幹才有辦法來繼續弄完的情形.)
(小朋友不要學)

總之, 不管你喜不喜歡你所彈的樂風. . 不靠么, 不抱怨, 不遲到, 不為私人的事影響工作上的表現.
就跟其他的工作一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Time Feel
不同的樂風, 對time feel的要求會不太一樣

不過你至少要達到最低標準, 就是有辦法可以跟著節拍器一起彈.

尤其是錄音室和大型演唱會, 耳機裡沒有click 的機會是零
沒辦法的人........根本沒多少雇用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Be a fast learner.
你必須要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很大量的歌.
這可不是全部的和弦抓一抓就好--這種用三分鐘泡碗麵的時間就能搞定的的簡單東西.
而是所有的part都要出來.

一般pro cover band會練的歌大概是200首起跳, 演唱會則是最少20首

注意, 這可不是你自己的創作團, 你寫的那五首你們愛練多久就練多久

一般來說, 在第一次練團前band leader就已經假設你所有的歌都已經練熟了.
套團通常是20,30首起跳, 每首順個一遍, 最多走兩遍. (再多, 比較沒耐心的樂手就會直接擺臉色給你看了)

有些時候你只會有演出前一天的一次rehearsal, 再來就是當天的sound check了.
所以所有的歌都必須是stage ready的程度才行.

如果是第一次跟中文歌手配, 出槌了如果band leader沒有在歌手發現之前fire掉你.
中文歌手就會使出只此一家, 別無分號的大絕招:

"老師沒關係, 這首我們放kala就好了" ---------> 你變成在台上裝樣子, 連帶連累其他人因為你的關係也必須這樣.....

那應該就是沒有下一次機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讀譜能力.
這裡說的可不是tab這種吉他手都會的玩意,
而是五線譜, 台灣地區還要加上會卓著那種簡譜.

原因很簡單, 會雇用你的絕大多數不會是另一個吉他手.
沒有人會花時間幫你弄成tab,
為了溝通的方便, 五線譜你非會不行.
尤其是那種電視電影的配樂, 80%都是整個recording session都在看譜...
(錄唱片則要看譜的機會很少, 製作人通常都是告訴你他要什麼"感覺" ,讓你自己想想要彈啥, 歌聽個一兩次就一二三開錄了)

另外, 像那種要做場的團, 要準備的歌都是幾百首起跳的, 要全部記起來是相當有難度, (幾乎不可能)
那種一年前半年前套過一次的歌, 突然在台上要彈, 沒有良好的識譜能力要不出錯是辦不到的.

最後 有些music directer, jazz players甚至會故意把譜寫成五線譜,

直接把程度不好的吉他手擋在門外
這是他們品質管理的方式, 想不被他們當成劣質品. 這方面的能力就是必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Repertoire
做場必備.
在不看譜的情況下能夠完整彈完的歌要夠多, 你的譜的數量也要夠. 人家點歌時才不會死在台上
我自己大概拉拉雜雜有700首上下, 這不算多,

這方面的達人是一些來自東南亞的樂手.
我認識的一些菲律賓樂手, 每次坐場都是推著一車滿滿的譜. 以一本大folder裝200首計算
每個都至少有超過2000首以上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Volume Control
除了不同的場地會影響你所需的音量.

如果你一直跟自己的鼓手配, 那做個兩三場你大概就知道所需的音量了

會在這邊提出來主要是當一個sideman,
你會一直跟不同的人搭配. 很多時候是不認識的人, 彈一些不熟的歌..

團的音量主要是決定於鼓手.
不同的鼓手會有不同的音量等級.

所以你對balance的sense要夠好.
團A的完美音量可能會被團B電到不行.

這個我不久前才踢到鐵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Tone

你的tone一定要好, 至少, 每個style都要做的出正確的tone.
這直接反應了你對那個特定樂風的了解程度.

除非你的主業是作場 (無特定樂風), 不然我不建議使用POD-XT Live之類的玩意兒,
那種以模擬(它們是"Digital MODELING") 為主的東西,
是作不出來真正的right sound的.

原因很簡單, 你可以去看看哪一個你喜歡的Artist/Band 是在台上使用那種東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Pro Equipment.
當然不是說一定得花XXXXXX數量的錢用OO牌吉他+MM牌Amp才能做出QQ 等級的聲音
不過信不信由你,
我做過好幾個不同的Projects, 他們直接就指定要特定的器材(吉他&/or音箱)
另外有些情況是, band leader在我剛打完招呼以後, 直接走過來看我的音箱/效果器/吉他的.

R&B/Funk沒人在用ESP,
彈Jazz拿個Jackson上台大概會直接被當成白癡.
做Counrty沒拿個Tele + Fender Amp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來亂的.

這屬於第一印象.
就像在Pub裡面看到不正又素顏還混搭的妹, 我們不會停下來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有內涵一樣..
沒人說這樣是對的, 可是我們還不是一直都在這樣作.

更何況比起外貿協會, 看器材來推測tone這件事情, 通常準確度高的多.
(我自己看到那種拿個Squire+Crate+Boss ME50的人, 通常也是印象分數先扣個20分再說
到目前為止, 用這種等級的器材, 我的確是沒見過有人做過什麼像樣的tone)

事實上, 比起上面的那些要苦練的事情, 這件事只要做功課, 有存錢, 一點都不難.
不要在相信那種只要彈得夠好, 拿什麼都沒差之類的話了.
那種話只對了一半, 你想想, 如果有選擇的餘地, 誰願意拿那種東西去做一件你覺得重要的場子呢?

最後要說明的是,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
買一些貴的東西不是因為錢多的沒地方燒,
當然有更便宜, 而且更好的東西也歡迎大家提出來討論.

只是在試了這麼多的器材之後, 我還是必須說, 一分錢一分貨.
當然不是貴就好
只是公平的來說, 這些東西貴不是沒有理由的. 除了練琴這項大家都應該做的事,
添購投資一些必要的器材, 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
( 當然花時間熟悉你的器材也是同樣重要的事)

我想盡力的做出自己能做到的最好聲音才是對我的聽眾, 我的顧客負責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吉他手有沒有辦法同時又作形態一跟形態二呢?
這雖然不是像某些台灣人非得或藍或綠選邊站..

但是倒是比較像一個人同時做兩份工作.....
會非常累....

他們外觀很像 (都是在彈吉他)
但是所需要的心態完全不同.
這之間的調整需要非常快速以及小心

我也還在學習.
 
本文載自Dee Chen老師網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remy Hs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